[唔識撈]
今年一月《短暫的婚姻》舞台劇連開十八場,逾萬人入場看林海峰、潘燦良、蝦頭、禤禤演出,最貴門票過千元.劇本後來印成書集,登上出版社的暢銷書榜.
第一晚演出我在場,不小心撞進了明星大道,登入專用電梯,尷尬地與Miss Chan Chan 陳潔靈一起搭lift.坐在我旁邊的是成班ViuTV的《全民造星》小鮮肉們,星光熠熠,還有保鑣護送,免被狂迷纏擾.
整個氛圍,以亮麗的商業模式運作.劇作家莊梅岩,有能力寫出通俗愛情作品,先在ViuTV電視台讓觀眾為陳奕迅迷倒,今次變成舞台劇,又生出另一種流行味道.我在碩士班時研究普及文化,明白能夠吸引普羅大眾入場,本身是一種成就,也樂見其成.
現在才知道,莊梅岩寫《短暫的婚姻》舞台版之前,正埋手寫另一齣劇,關於六四,叫《五月三十五日》.最初知道心裡微微顫抖,沒說甚麼.直至今次有機會採訪她,聽到細節,更加驚訝.
她說,2018年初,她自動獻身撰寫六四劇,寫到一半,因為《短暫的婚姻》舞台版死線逼近,於是放下六四劇,先寫《短》劇,待完事後再回去完成六四劇的下半段.
兩個製作無論從風格、運作、市場模式,南轅北轍.
她可以選擇,一直做商業成功的創作.但她沒有.舉手寫六四劇,據她自己所說,是「憨居」的事.今時今日還談六四,不識時務.有人為前途選擇淡忘,年輕人已經無感覺甚至反感.
在她心目中,「寫六四」是作為一個編劇一生想要完成的一件事.隨歲月流逝,當大部份人對這件歷史過去越走越遠,她卻用生命去迫近,以一個母親,一個女兒的心境去感受當時人的心態,更親身到北京搜集資料.有人跟我說:「莊梅岩很勇敢」.我卻說:「她只是做了一個藝術工作者應做的事.」
這訪問以「甚麼人訪問甚麼人」欄目刊出,礙於篇幅,我省掉了自己的看法.我在大學教書,接觸的學生每一年都比我年輕一歲.本科一年級生只有17歲.對他們來說,四年前的雨傘運動已經是上一代人的「歷史」,對佔中抑或旺角衝突,均沒有切膚之痛.政治在他們心目中很「煩厭」,不想理會.
訪問期間,我一直想,我的學生如果在場會有甚麼想法.傾談的時候,莊梅岩邀請我和她一起肩並肩坐在沙化上,我婉拒,堅持坐在她對面的椅子上.她笑問:「是不是要維持記者的獨立性?」她想多了,我只是想找個地方,方便放錄音筆.
後來回想,她的話不無道理,坐在她的對面,我像一塊海綿,把她的喜怒哀樂全套表情收進眼底,也較容易站遠一點,請她解答不同人的質疑.例如,她去六四晚會嗎?例如,她如何看自己的中國人抑或香港人身份?
但說到底,無論是劇場中人,傳媒界,今時今日還會用篇幅寫六四都是「唔識撈」之輩.莊梅岩透露了有人明確要求她「不要寫關於六四的創作」,講到明會影響她事業發展,她擺出一副「我爛命一條」的霸氣,眼神凌厲地聲明:「我會吠的!」不過,她堅持在現階段,暫不透露被干預的細節,不想社會注意力轉到她身上.
文章裡,每一句都是誠懇的心底話.談到影視界的作品越來越跟內地出品相似,好像要入到內地市場才是成功法則.莊梅岩說:「寫字的人最重要是靈魂」,「若香港和內地的舞台界沒有分別,不能講香港獨有的故事,我也生無可戀.」
她說,寫這個關於六四的創作,從沒感到如此卑微.沒覺得自己偉大,只志在社會上繼續有人講,即使不可以扭轉歷史,沒去改變政權,甚至不可以令社會的人的想法帶來一絲改變,她深深明白這是一個「憨居」的選擇,但仍咬緊牙關,一往向前.
提提各位,明天早上十時《五月三十五日》門票就開賣了,之前早鳥及內部認購也反應熱烈.有心人記着早點行動.
《5月35日》
編劇:莊梅岩
導演:李鎮洲
演員:郭翠怡、邱頌偉、陳瑋聰
監製:列明慧、張家弘、黃懿雯
製作經理:劉漢華
佈景設計:邵偉敏
服裝設計:黃琪
燈光設計:鄧煒培
音響設計:陳偉發
形體指導:伍仲偉@TS Crew
平面設計:Alfie Leung
31.5-2. 6.2019 (星期五至日 Fri-Sun) 8pm
2.6.2019 (星期日 Sun) 3pm
⛪️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
💰$320, $240, $180